top of page

微塑膠污染無處不在,到底關人類咩事呢?

已更新:2022年5月30日



微塑膠污染無處不在,到底關人類咩事呢?


近年全球各國均有各式研究發現「微塑膠」已充斥在地球的食物鏈當中,全球170種海鮮、鹽、糖、蜂蜜、啤酒、瓶裝水﹑飲用水等等都有微塑膠。更甚者,在2015年巴黎研究已發現空氣中有「微塑膠雨」,在室外或住宅家中也有,當時估計每年下10噸,塑膠污染已經是無處不在!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5月6日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的團隊近日匯總和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塑膠垃圾污染已波及深海,塑膠購物袋等一次性塑膠製品到達水深超1萬米處。該結果刊登于海洋研究專業雜誌上。


「微塑膠」污染源頭,來自我們的消費模式與生活習慣

30%的海洋污染來自微塑膠

根據IUCN最新的調查報告,微塑膠造成的污染遠超過我們想像。危害海洋的塑膠物料中,家用及工業排放的微塑膠佔15%-31%,比大型塑膠製品降解分裂後造成的污染更甚。


根據2015年統計的10大海洋廢棄物排名,依序為塑膠瓶蓋、漁業用浮球、塑膠提袋、吸管、免洗餐具、玻璃瓶、寶特瓶、外帶飲料杯、其他飲料瓶與食物容器,其中除了第2名的漁業用浮球外,其他9項都和民眾生活用品有關,再再顯示出人類對於塑膠製品,不論是使用習慣上,或是丟棄回收的管理上,都出現了極大的問題和錯誤,而在台灣每年消耗掉超過30億支的塑膠吸管,則高居排行榜的第4名,由於回收經濟價值低,這些吸管幾乎無法被回收再利用,而最後一根根體積雖小、使用方便的塑膠吸管,卻開始對地球的環境,以及海中的生物帶來巨大的傷害。



儘管塑膠垃圾毫不起眼,但它破壞了漁業與觀光業,殺害並且傷害廣大的海洋生命,可能成為運送化學有害物質及入侵種的介質,並且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35%的微塑膠污染來自合成纖維

據IUCN統計,35%的微塑膠污染來自合成纖維。單就歐洲和中亞的數據推算,清洗衣服釋放出的微塑膠纖維,等同每人每週往海洋丟棄54個塑膠袋。

塑料微粒,從浴室到餐盤


我們身穿的衣服正在污染海洋

由於生產合成纖維比種植棉花用水更少,製造過程中也不會使用農藥,聽起來是一個很棒的發明。但這代表人造纖維是一個環保的選項嗎? 其實不然。


聚酯纖維 (Polyester)的使用和速食時裝的興起息息相關。聚酯纖維價格便宜而且容易取得,今日有60%的衣服使用聚酯纖維。若把聚酯纖維的原料 ─ 石油所造成的環境影響加進去,製衣使用的聚酯纖維碳排放幾乎是棉花的3倍。製造過程中的高污染加上消費後產生大量無法降解的廢棄物,令紡織業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每洗一件衣服,就有70萬條微纖維釋放到環境裡

當我們把衣服放進洗衣機,洗滌的過程中,合成纖維會脫落並釋出細小纖維,稱為微塑膠,就像化妝品中常見的微膠珠一樣。每洗一件衣服,數以萬計的微塑膠纖維便隨著污水進入下水道。微纖維有些堆積在海灘上,有些流入大海,污染停留數百年。

微塑膠不但容易成為浮游生物、魚類和海洋哺乳類的食物,隨食物鏈轉移,最後更很可能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垃圾分解需時多久?


我們可以怎麼做?

人造纖維的使用極為廣泛,若全盤停止使用合成纖維,就目前地球上的棉花及天然纖維產量而言,不可能滿足大量的製衣需求。因此淘汰合成纖維並不現實。當然,有一些成衣製造商正在研究解決微纖維的方法,比如在洗衣機裝置濾網等,但這仍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我們應重新思索製造衣物與看待衣物的方式,不應為了生產新衣而犧牲環境。我們應該在生產過程中,將產品的壽命列為優先考量,而非大量生產輕易捨棄的速食時裝,並且讓衣服經過多年穿著後,可透過回收而被重新利用。

消費者在解決微塑膠問題上舉足輕重 ─ 慎選產品,減少不必要的花費,便能減少廢棄物。當正確的消費意識在消費者心中萌芽,剩下來的問題就簡單多了。


減法生活 加法人生

實踐你的新消費生活並非難事。消費者購衣時往往買得快又多,但實際穿著的機會卻很少。2015年綠色和平調查就發現,德國人衣櫃裡近4成衣服從未或甚少穿著。事實上,過度消費的現象在香港亦非常普遍,例如香港人衣櫃裡高達16%的衣服從未或極穿穿著,但4成人購物「忍手期」少於一星期,3成人每日花一小時網購。我們的消費模式不是無法改變的,若放下盲目追求新衣的想法,購衣前先回頭思索衣櫃裡現有的衣服,或者選擇購買二手衣、參加交換衣服的社群;或動手重新修補及從舊衣中找到翻新靈感,都是很好的方式。不是只有全新的衣服才能時尚,誠邀你觀賞Story of Stuff新推出的影片,深入了解微纖維對環境的危害,從中找到解決之道,也請與朋友分享,踏出拯救海洋的第一步。


雖然目前我們可能還做不到「無塑」的生活,但可以先從「減塑」活動開始,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做起,讓我們一起為地球、海洋和生物們努力,減輕污染影響的狀況,找到與地球環境和生物們,共存共榮、和諧相處的最佳方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科學顧問小組報告(STAP,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dvisory Panel),這份報告提議,對可能成為海洋廢棄物的物品,從消費者與使用者的需求與觀點,還有可能遭受影響的國家與區域,採用區域性的方法研擬解決方案。可以經由與產業、政府、消費者合作及對話找出解決方案,並且應考量5R作為各區域的通則: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再生(Recycle)、重新設計產品或流程(Redesign)及生態復原(Recover)。


可行的方案應涵蓋整個供應價值鏈或個別供應端,並對產品完整的生命週期與延伸生產者責任進行評估。為了減少廢棄物的規模,我們需要將生產與使用的材料數量最小化,我們必須:

1. 用最少的必要材料設計產品(例如:包裝減量)

2. 設計與選擇產品的延伸用途(例如:用可重複利用的袋子購物,不要用一次性塑膠包裝產品,這三個直覺動作應該要像下雨就穿上雨衣或撐傘般自然)

4. 設計使用後可回收的產品

5. 透過認證的廢棄物管理方法處理廢棄物,最好是以資源再生的方式

6. 雖然這些原則一點也不新,我非常樂見這些原則最終獲得應有的政策關注,例如:歐洲資源豐裕宣言。一言以蔽之,若我們用更聰明的方法作業,我們將能保留塑膠所帶來的益處,且能完全或大量消除塑膠垃圾產生的衝擊。


微塑膠對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

微塑膠對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仍是國際間一個比較新的課題。主流關注一般聚焦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當微塑膠隨着未經處理或未完全處理的污水排入封閉的水體(如湖泊),微塑膠會慢慢積聚,有可能被水中生物當作食物;另一方面則是微塑膠在流入水域或海洋後難於在自然環境中再進行分解及清除,其表面如依附或積聚有毒物質,再經食物鏈便對整體生態系統以至人類有可能帶來影響。科學界仍在探索研究階段,國際間目前還未能確定微塑膠在環境中的轉移機制,及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儘管如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應盡早採取防範性行動,減少塑膠物料進入海洋環境。



推薦閱讀

環境及家居化學毒素資訊


推薦閱讀:

健康脂肪酸系列


推薦閱讀:

家居健康煮食油(不含化學溶劑)

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entários


所有產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