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一旦受損,眼睛也會跟著有哪些表現?
肝臟對於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肝臟一旦出了問題,患者會出現虹膜發黃的症狀,而且會出現黑眼圈的症狀,經常出現黑眼圈,多是由於肝臟不好引起的,肝一旦受損,眼睛也會跟著有哪些表現?
1、鞏膜發黃:"鞏膜發黃"是診斷肝臟疾病的重要依據,A型肝炎、急性B型肝炎幾乎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鞏膜黃染"。如果出現角膜色素環,這是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主要特徵。
肝臟是膽紅素的代謝中樞,當肝臟受到損害後,肝臟代謝膽紅素的能力也會降低,導致血液中膽紅素過高,可導致黃疸出現,主要症狀表現為眼睛黃、皮膚黃、小便黃等症狀。
2、黑眼圈:黑眼圈也是肝臟不好的症狀表現之一,這主要是由於肝功能減退,肝臟對於雌激素的滅活能力下降,色素代謝異常導致色素在皮膚沉積引起。
面部、眼眶周圍都有色素沉著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外在表現,如慢性肝病,尤其是肝功能長期不正常、肝腫大者,黑眼圈往往長期存在。大約有20%的肝病患者在暴露部位,如面部、眼眶周圍有色素沉著,呈現出「黑眼圈」。
3、眼睛乾澀:這些問題,說明肝血不足會沒有足夠的肝陰去滋養眼睛所致,是因為眼睛需要肝陰的滋養,若是肝陰不足,供養眼睛的水液也就缺乏,尤其導致眼睛瘙癢怕光。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人們對眼睛的使用強度和密度也越來越大,發生視疲勞的人越來越多。
中醫經絡學說所指肝陰虛又稱肝陰不足,是指由於肝陰液虧損、陰不制陽引起的虛熱內擾現象。主要症狀有:舌干紅,脈弦細數。肝陰不足,虛陽上亢,易出現頭暈眼花、兩目乾澀、視物模糊、眼睛凹陷、黑眼圈、面部易生斑、皮膚乾燥、頭皮瘙癢有皮屑、脅肋隱隱灼痛、情志不舒、火氣盛、易肢麻 手顫、手足有輕微的抽動等症狀。虛熱內生就會出現津液干少、潮熱盜汗的現象。
視疲勞是指由於持續近距離視物之後出現的視蒙、眼脹、眼部乾澀、灼痛、眼及眼眶酸痛等症狀以及頭痛、噁心、乏力等周身不適。如果你經常對著電腦或書本,過度用眼會消耗肝血。
日常養肝實用辦法:
1、戒酒養肝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在吃飯的時候喝酒,但如果長期酗酒是不利於肝臟健康的。長期飲酒只會造成很大的肝損傷,所以要想養肝護肝一定要戒酒。
2、食物養肝
肝臟代謝過程中需要輔酶,這些輔酶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如維生素A、B、C、E、茄紅素、胡蘿蔔素和葉酸等,可透過飲食補充,而這些營養成分大多來自天然蔬果,多吃天然蔬果可以護肝。 天然蔬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可減輕肝臟損傷,如芭樂、奇異果的維生素C含量高, 藍莓、櫻桃、草莓、葡萄、黑醋栗、山桑子、紫番薯、桑葚富含花青素,番茄、南瓜含茄紅素等,多吃這些蔬果有益肝臟健康。
3、強肝營養素
好的飲食才能更好的保證肝臟的健康。肝臟具有調節血液的作用,而血液的生成與飲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要保護好肝臟,需要先保證飲食的質量。服用B群﹑奶薊、五味子﹑洋薊、N-乙酰半胱氨酸 (NAC)﹑磷脂膽鹼(PC)和有機西蘭花芽等營養物質,對養護肝臟﹑提升肝功能抑制病毒的增殖﹑強化人體的免疫系統,能有效地對抗病毒,因此對肝炎、脂肪肝,甚至肝硬化﹑防肝癌等有極佳的預防作用。
4、足夠的睡眠
通宵是肝臟的最大的「殺手」,尤其是在晚上的11點到凌晨1點,這個時候是肝膽經排毒的時間。如果你這個時候還沒有上床進入夢鄉,那麼回肝血的量不夠,就會引起肝陽上亢,肝火旺盛。這個時候,人們就會開始出現目赤、頭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5、調節情緒
調查表明,一部分肝病的出現和遷延不愈的原因之一便是不良情緒,包括憂慮、憤怒、震驚、沮喪、悲傷、不滿、憂鬱、緊張等。醫學上將不良情緒稱為「負性情緒」,因此,良好的情緒有助於肝臟強健。
6、多飲水
多飲水可補給體液,鞏固血液流動,促使新陳代謝,多飲水還有助於吸收消化和排掉廢物,減少代謝物質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壞。
7、忌吃加工食物
很多加工食品中添加了多種防腐劑、色素、人工甜味劑等食物添加劑。這些添加成分含有身體較難分解的化學產物,進入身體後會增加肝臟解毒負擔,引發肝臟受損。
這些「食物」通常是熱量高、缺乏營養素、高澱粉及高脂肪,並且充滿化學物質,對人體的肝臟是百害而無一益。
8、按摩護肝穴位
•三陰交穴
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此穴位為肝、脾、腎三者經脈交匯處,常常按揉此穴對肝、脾、腎有保健作用。
•行間穴
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它位於大腳趾和二腳趾縫處。
肝火旺盛,會引起牙痛、流鼻血、舌尖長泡等症狀,出現這些症狀,則表明明火從肝經已經進入到了心經。而經過按揉"行間穴",可以散出心火,調暢氣機。
•太衝穴
清肝火,消怒氣。平肝瀉熱,舒肝養血。
位置:在足背,當第1、第2蹠骨間,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取穴:沿第1、第2趾間橫紋向足背上推,感覺到有一凹陷處即是。
推薦閱讀:
肝臟護理系列營養補充品
*Udo's 有機3·6·9混合油 軟膠囊/液體DHA
推薦閱讀:
肝肪肝和膽結石護理系列營養補充品
*Udo's 有機3·6·9混合油 軟膠囊/液體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