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Yield Healthy Life

無糖背後的陰謀--阿斯巴甜

已更新:2022年7月6日



無糖背後的陰謀--阿斯巴甜

其實,一提到無糖,很多人可能第一個反應是木糖醇。確實,木糖醇作為替代蔗糖的甜味劑已經借著口香糖廣告的普及而廣為人知了。但是木糖醇本身的甜度只有蔗糖的1.2倍,如果為了達到和蔗糖差不多的甜度也需要放入不少的木糖醇,其熱量也很會很高,無法到達像產品宣傳的那樣0熱量。加之木糖醇本身的加工成本要比蔗糖高出很多,因此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廠家加入了另一種不太出名的甜味劑-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AsPartame),別名阿司帕坦、阿斯巴坦,食品添加劑國際編碼 : E951,化學名稱為L-天冬氨酞-L-苯丙氨酸甲酯(APM=L-aspartyl-L-phenylalanine methyl ester),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由L-苯丙氨酸先與甲醇酯化後再和L-天冬氨酸縮合醯胺化產生,分子式為C14H18N2O5


由於阿斯巴甜比一般的糖甜約200倍,又比一般蔗糖含更少的熱量;一克的阿斯巴甜約有4千卡的熱量。但使人感到到甜味所需的阿斯巴甜量非常少,以致於可忽略其所含的熱量,因此也被廣泛地作為蔗糖的代替品。


這些很專業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消費者所關心的東西,那麼我們來看看阿斯巴甜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東西,吃到體內會有何反應。


分解的成分:阿斯巴甜在人體內,被分解為三類物質:甲醇 (methanol,10%)、天(門)冬氨酸 (aspartic acid,40%)、及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50%)。分別來看這3類東西:


首先是甲醇:甲醇是一種神經毒素 (neurotoxin),上過高中化學的同學都知道這是“工業酒精”,估計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都會講到不良酒商會用這東西勾兌假酒,喝了會失明。甲醇繼而被分解成甲醛(formaldehyde),這東西大家也應該很熟悉,裝修糾紛很多都是它引起的,甲醛會被多種身體的組織吸收,是一種致癌物質。甲醛繼而被分解成甲酸(formic acid,又稱蟻酸)。蟻酸是一種毒素,由紅火蟻或蜜蜂分泌,透過蟻咬或叮刺來作防衛及攻擊。


再看看天(門)冬氨酸 (aspartic acid):這東西在高中的生物課上也被提到過,是一種非必須氨基酸。在天然食物中的天冬胺酸,其分子 (molecules) 是連結在其彵的蛋白質上是安全的非必須氨基酸,但如在無糖汽水中出現,有刺激神經細胞至死的影響。在阿斯巴甜的百度百科裡面說:天(門)冬氨酸是一種刺激性毒素 (excito-toxin),會刺激神經細胞至死。


最後說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它是天然食物中的一種氨基酸 (amino-acid)。但正常食物中它們並非呈游離狀態,而是依附其他蛋白質,經身體消化後,互相制衡,影響較溫和,但代糖中它們以添加劑的游離狀態進入人體時,都會嚴重刺激神經元,造成破壞。在單獨存在的形態,苯丙胺酸會在高達 15% 對它過敏的人士中,引發痙攣 (seizure) 及抽搐 (convulsion),而且並不視乎進食的份量。此外,苯丙氨酸可以導致腦部永久的傷害,甚至死亡,尤其是大量進食、或在懷孕期間。在 1972 年的研究,進食阿斯巴甜(報告中代號 SC-18862)的猴子幼嬰,出現痙攣及死亡。



可能有人會懷疑,如果這東西有如此多的潛在或非潛在的危害,那為什麼還有100多個國家在使用它。接下來,告訴你它是如何取得使用許可的:


1965年 James M. Schlatter這名化學家在G.D. Searle & Company發現了阿斯巴甜。


1967年春 G.D. Searle公司開始關於阿斯巴甜的安全性測試。


1967年秋 Dr. Harold Waisman 對 7只嬰兒猴子用加了阿斯巴甜的牛奶餵養,1死、5癲癇發作。   


1970年 Dr. John Olney 的一份報告指出,阿斯巴甜對人體有重大危害。而G.D. Searle公司的研究員Dr. Olney出來證實其研究結果。   


1974年 阿斯巴甜獲得在乾果中使用許可。   


1975年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組織一個特別調查組,重新審查 G.D. Searle公司之前提交的實驗。懷疑其實驗結果是“被操縱”。


之後,FDA一直拒絕批准使用阿斯巴甜作為代糖。直到列根總統上任後,他解雇不批准的FDA委員,並建立調查小組去決定是否准許使用,並委任Donald Rumsfeld的朋友Arthur Hull Hayes醫生為FDA部長。在調查小組成立的不久,就批准阿斯巴甜使用在含二氧化碳的飲料上。其實當時有許多委員反對,但 Hayes 醫生否決他自己的調查小組的決定,堅決批准使用阿斯巴甜。而 Hayes 醫生在立法阿斯巴甜可以作為代糖後,被傳媒揭發收受利益而離職,就轉到G.D. Searle公司工作。而阿斯巴甜正正是由G.D. Searle公司發明,至少擁有70個阿斯巴甜的生產專利。   


自1988年起,世界各地不少航空安全報刊先後發出警告,呼機師不宜於飛行前食用阿斯巴甜。指有飛行員食用阿斯巴甜後視力突然下降、模糊、眼前突然漆黑一片、痙攣等各種症狀。1995年 新罕布什爾州(Stoddard) 飛行員食用阿斯巴甜後在駕駛艙癲癇大發作、至少 5 名 American Airlines 飛行員食用阿斯巴甜後死亡,其中:1人在飛行途中、1人飲了無糖汽水、更有部分飛行員因阿斯巴甜引起的痙攣而丟了飛行執照。   


1991年 國立衛生研究院發佈了關於阿斯巴甜糖毒性的警告,並附上了167種害處。

  

1992年 美國空軍警告自己的飛行員,在食用過阿斯巴甜後不得執行飛行任務。


1994年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發佈了因阿斯巴甜毒性造成的88種症狀的詳情,以下是部分該部認為由這種添加劑導致或激發的疾病:現代缺陷、抑鬱症、智力遲鈍、慢性疲乏、腦瘤,癲癇、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症和阿爾茨海默症。  


1994年 美國糖尿病協會和部分公司成立 National Justice League 對G.D. Searle提出訴訟(案件編號:C 04 3872),包括:   

*Donald Rumsfeld用自己的政治本錢和手法,讓阿斯巴甜獲得FDA的批准

*G.D. Searle公司銷毀一份1983/84年對它不利的研究記錄   

*不正當競爭,虛假廣告,詐騙,違反擔保,違反適銷   

*並代表因食用阿斯巴甜而產生永久性傷害的美國消費者集體訴訟,要求賠常共3.5億美元


1994年為達到了市場壟斷的目的,FDA禁止用天然甜味素取代阿斯巴甜糖。在所有研究都證實甜菊糖的好處而未找到它的害處的情況下,FDA應為未有充份證據證實甜菊糖可以安全食用,而且接到某公司的舉報,投訴天然草本茶未經許可就使用了甜菊糖草,但FDA拒絕透露舉報公司的名字(部分人士認為是代糖公司)。而禁止使用甜菊糖,並稱之為“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劑”。


1996年6月27日 沒有通知公眾,FDA除去所有的阿斯巴甜的限制,允許它使用在任何東西上,包括所有的加熱的和烤的食品。但它在加熱後不單失去甜味,而且會對身體的傷害更大。


而五角大樓更曾經把這種“代糖”作為防禦性生化武器的原料,現在它卻廣泛地存在於美國和其他70個國家的食品生產中,只有少數幾個國家禁用了阿斯巴甜糖。那麼它能夠繼續存在的秘密是什麼呢?英國毒物學家寶拉·貝利-漢密爾頓直言不諱地道出了她的揣測:“沒什麼能比得上嘩嘩作響的鈔票有用。”在她看來,食品商由於贏利豐厚,而且能夠拉攏政治靠山,立法系統不過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不得已妥協了。


另一個諷刺的是,食品裡的這些甜味素本來是為了減肥添加的,但是當被人體吸收後,它們卻能促進脂肪的增長。美國癌症協會對8000名婦女進行了長達6年的跟蹤研究,最後得出結論,“在體重增加的女性中,食用人造增甜劑的女性所增長的體重大於未曾食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這些合成化學物影響了人體荷爾蒙含量,削弱了我們自身的體重調控系統,它們減緩了新陳代謝,卻增進了食欲。


可以說,在網上一點一點看到這些資料的時候,我被阿斯巴甜戲劇性的劇情所吸引。說不定它只是某些商業和政治陰謀的一部分,或者網路上的這些否定它的資料本身也是某種陰謀,阿斯巴甜只不過是一枚棋子。


今天去超市的時候,簡單地調查了下,使用阿斯巴甜的食品、飲料很多。包括幾乎所有的木糖醇口香糖、健怡、零度可樂、娃哈哈AD鈣奶、蒙牛酸酸乳、好麗友的薯片、某些乾果、以及絕大多數打折無糖標誌的甜食,等等……希望大家可以在選擇食品的時候注意一下。無論如何,這東西不好……至少有相當多的組織機構認為它不好。


人工甜味劑為何有甜味?告訴你「阿斯巴甜」是如何騙過你的舌頭

目前市面上的飲料產品,為了降低消費者對於「降低熱量」的需求,推出低熱量的飲品,但在進行飲品優化時,不希望降低飲用者對於「甜味」的感受,以免喪失好不容易建立的既有客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飲料廠商無不開始測試代糖,希望能夠跟上消費潮流。而目前在市面上使用的人工代糖,就屬阿斯巴甜使用量最大。


阿斯巴甜沒有熱量嗎?

阿斯巴甜是會產生熱量的!提供的熱量跟蛋白質相同(4大卡/克),但為何可宣稱沒有熱量呢?答案其實在於阿斯巴甜的「高甜度」。阿斯巴甜的單位甜度為蔗糖的180~200倍,假設飲用一杯含糖10%的飲料(50克的蔗糖/一杯500公克的甜飲),即為攝入200大卡的熱量,但要製作一杯跟含糖10%同樣甜度的飲料,使用阿斯巴甜只需要用0.25克(一整杯飲料1大卡),因此在營養標示上是可被忽略的,故宣稱無熱量是可以被法律所接受的。


但明明「阿斯巴甜」是「胺基酸」所組成,為何也可以產生甜味?

人工甜味劑符合「AH/B」結構者,就是甜的!

科學家近年來發明了許多人工甜味劑,例如磺胺類的糖精、二肽類的阿斯巴甜或是蔗糖的修飾化合物如三氯蔗糖(俗稱蔗糖素),都可以有效的與舌上甜味受體進行結合,所以並非只有醣類分子可以產生甜味,只要有符合完整「AH/B」0.3奈米結構的分子,就有機會造成甜味!而阿斯巴甜即有符合此結構,所以讓食用者感受到甜味也不奇怪。



難懂的「AH/B」結構,到底跟「甜味」有何關係?


1963年羅伯特等人提出了AH/B甜味理論,總結出「甜味」的形成基礎。簡單來說,甜味化合物必須具有三個條件:


具AH基團(氫鍵提供者)

具B基團(路易士鹼基團)

這兩個基團,距離需約是「0.3奈米」


甜味分子才可跟舌頭上的受體做結合,而能感受到甜味,例如:自然糖源-葡萄糖、人工合成代糖-糖精,甚至是極具毒性並且不可食用的氯仿(Chloroform),都有類似結構,並且可造成甜味。而後續研究繼續進展,發現到除了AH/B距離的重要性外,有另外一個非親水端的基團(圖中Gamma位置)也十分重要,進而形成了AH/B的完整甜味理論。


因此人工甜味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騙」過了你的舌頭,往後在飲用含代糖的飲品時,可以試著多多深入的品嚐,到底這些代糖嚐起來,跟一般天然糖源有沒有不一樣喔!

推薦閱讀:

抗氧化 / 消炎性營養補充品

76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所有產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