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防治
幽門螺桿菌對胃黏膜造成的傷害
① 胃內幽門螺桿菌的鞭毛在胃粘液層內部移動、並附着於上皮細胞的表面。 ② 尿素酶遇上黏液中的尿素而產生氨,中和了胃酸。 ③ 沒被胃酸殺死的幽門螺桿菌在黏液層進行增殖。此外,趨化因子將週圍的其他幽門螺桿菌引來。 ④ 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各種分解酵素破壞了黏液層,讓失去黏膜保護的上皮細胞發炎(參考圖中央)。此外細菌分泌出的VacA等毒素(右)、透過IV型分泌裝置注入上皮細胞的反應器(effector)分子(左)對上皮細胞產生傷害,讓發炎的症狀惡化。
幽門螺桿菌或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菌(學名:Helicobacter pylori,發音為/ˌhɛlɪkɵˈbæktər pɪˈlɔəraɪ/)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超過80%的帶原者並不會表露病徵。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透過經口傳染,傳染途徑包括污染的飲水、食物或唾液等,也容易在家庭中彼此相互感染。一旦家庭中成年人被發現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時,共同生活的孩童亦會有相同的感染現象。
這也是一般病患在門診診治中經常提到的實際問題。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研究,發現胃幽門螺旋桿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與社會經濟、家庭衛生環境、教育水準或者個人衛生習慣有極大的關係;換句話說,人口雜處、家庭衛生較差、教育水準較低或者個人飲食衛生習慣較差的地區,會有較高的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根據台灣地區消化內科醫學會的初步研究報告發現,在台灣地區居住民眾的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形如下:十歲以下的孩童感染率約為20%;二十歲以下的青少年感染率約為40%;而年齡在三十歲左右者,其感染率則高達50%;四十歲以上則超過75%。對於年齡較小的幼童亦可以經由抽血檢查血清偵測其是否具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而得知是否受感染。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審閱近200份醫學文章及報告,估計現時全港約有30%人口屬帶菌者。病菌能刺激胃酸分泌損害胃壁,引致潰瘍,患者或會長期感到胃痛和受胃酸倒流之苦。
國內是世界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人數最多的國家,目前估計超過一半的居民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2005-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幽門螺旋桿菌總體感染率為49.5%,不同年齡層次人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存在差異,但值得注意的是,20歲以下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仍高達37.1%。
世界超過50%人口在消化系統上部帶原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較盛行於發展中國家,而西方國家的影響範圍也逐漸縮小。幽門螺桿菌的傳染途徑為口水或糞口傳播,但個體通常是於幼時被感染。幽門螺桿菌的螺旋狀(其亦是屬名的由來)被認為是演化以通過胃黏膜。
電子顯微鏡下的幽門螺桿菌
症狀
多數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有任何徵兆或症狀。其中的確切原因還未知,不過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對幽門螺旋桿菌比較有抵抗力。
急性感染可能會引發帶有胃痛或噁心的急性胃炎。由此引發的慢性胃炎,其症狀(如果存在的話)等同於非潰瘍性的消化道症狀發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有下列徵兆或症狀:
腹部疼痛或有燒灼感
空腹時腹部更加疼痛
噁心
食慾不振
頻繁打嗝
經常胃脹氣
體重不明原因減輕
胃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
感染幽門螺桿菌者有10%到20%的風險發展為消化性潰瘍,有1%到2%的風險發展為胃癌。 幽門前廳(pyloric antrum)發炎很可能導致十二指腸潰瘍,而胃部發炎可能會導致胃潰瘍和胃癌。 然而,幽門螺桿菌可能只導致常見的慢性炎症,也就是致癌的第一階段起作用,在致癌的下一階段並不起作用。 在2009年,一個臨床分析(meta-analysis)顯示,對感染的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其降低的致癌風險;結果顯示,持續攜帶幽門螺桿菌的患者獲胃癌的相對風險增加是65%,就絕對風險而言,其從1.1%提高到1.7%。
幽門螺桿菌與大腸息肉(colorectal polyps)和直腸癌有關;它也可能眼病有關聯。
歷史
1875年,德國的科學家在人體的胃中發現一種螺旋細菌,但因無法在容器中培植,研究結果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此後,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醫生們都曾發現過抗生素對胃炎的治療作用。如1972年,中國山東省的一群赤腳醫生報告,用痢特靈治療數種胃炎療效良好。
1982年,兩名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魯賓·華倫和巴利·馬歇爾再次發現該種細菌,一種呈S形或弧形彎曲的革蘭陰性桿菌,他們以人體的胃黏液來培植,並得出結論,認為人體的胃潰瘍、胃炎等疾病是因為該種細菌在胃部繁殖,而非人們長久認為的吃辛辣食品、壓力等造成的。1984年英國權威醫學雜誌《刺針》刊載這項報告,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幽門螺桿菌的熱潮,有關螺桿菌的研究論文不計其數。但仍然有許多醫生不相信這個發現,馬歇爾的導師告訴他:「你的觀點是錯的。」為了證明致病機理,馬歇爾還曾喝下含有病菌的溶液,結果造成嚴重的胃潰瘍。後來又迅速治療成功。2005年,華倫和馬歇爾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醫學界對該菌與胃部疾病關係的認知較為緩慢,他們一直認為沒有任何細菌能夠長時間在胃部強酸的環境下生存。及後經過更詳細的研究,包括馬歇爾曾喝下試管內的桿菌得到胃炎,並以抗生素治療,醫學界才開始改變對胃病的看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提出大多數常見的胃炎疾病均由幽門螺桿菌所造成,在治療過程應加入抗生素。
在正確認識該細菌以前,胃潰瘍病人通常會以中和胃酸及減少分泌的藥物來治療,但經此方法治療後大多會復發。而胃炎患者則會服用鹼式柳酸鉍,這方法通常會見效,當時人們仍不知道其機制,後來才發現藥物中的柳酸鹽會殺死胃部的桿菌,可作為抗生素。現時,這類疾病會以抗生素來殺滅病菌。
幽門螺桿菌是人類至今唯一一種已知的胃部細菌,其他種的螺桿菌也於部分哺乳動物及鳥體內找到。
長期的潰瘍,會導致癌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宣佈胃幽門桿菌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質,也是第一個被確認可對人類致癌的原核生物。
正常胃黏膜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導致慢性胃炎
未經除菌治療長期胃炎導致胃黏膜萎縮
萎縮之胃黏膜開始產生腸化生及異生
腸上皮化生鏡下表現為淺白色隆起
定期接受胃鏡篩選檢查發現之早期胃癌
然而,到底幽門螺桿菌對人體是有益還是有害,近年引起了爭議。隨着醫學及衛生的長足發展,加上抗生素的廣泛使用,令這種菌在已發展國家的人口中正在減退;與此同時,醫生發現雖然消滅了幽門螺桿菌令胃潰瘍及胃癌的個案不斷減少,但食管癌及各種與食管及胃酸倒流相關的疾病卻仍然不斷增加。
診斷
臨床檢驗幽門螺桿菌的方法有三種:抽血檢測血液中幽門螺桿菌的抗體;胃鏡取出胃黏液標本,檢驗活菌體;口服含13C或14C的尿素,一段時間後呼氣檢驗含13C或14C的二氧化碳的濃度,因爲若存在幽門螺桿菌,尿素將被其特異的尿素酶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過血液由肺呼出。
碳十三尿素呼氣測試
血清學測定
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測試(最上圖為陽性)
藥物治療
一旦在一個消化性潰瘍人上檢測出幽門螺桿菌,正常的程序是根除它,並使潰瘍癒合。標準的一線治療是一個為期一周的「三聯療法」組成為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和抗生素克拉黴素和阿莫西林。三聯療法的各種變化已經發展了很多年,如使用不同的質子泵抑制劑,如泮托拉唑或雷貝拉唑,在對青黴素過敏的人或用甲硝唑替代阿莫西林。這已經徹底改變了消化性潰瘍的治療方法並使得疾病的治癒成為可能。過去唯一的選擇是單獨使用H2受體阻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等抗酸劑控制潰瘍症狀。
但越來越多的感染者被發現感染具有抗藥性的細菌。這將導致初期治療的失敗,而需要增加額外的幾輪抗生素治療或使用可替代的策略,如一個四聯療法,這增加一個鉍膠體,如次水楊酸鉍。對克拉黴素抗藥性菌株的治療中,已建議使用左氧氟沙星作為治療的一部分。
天然營養素對付幽門螺旋桿菌
若果已患幽門螺旋桿菌的人,不想服用西藥而產生的副作用,可以改用天然營養補充品作輔助理
療。
黑加侖子
現代臨床學已證實服用黑加侖子萃取物可把幽門螺旋菌黏附胃壁的剌鉤剝落,其後隨著食物而消化排出體外;營養補充品甜菜鹼,可增強胃酸濃度,有效遏抑幽門螺旋桿菌增值,並且平常服用益生菌亦可對幽門螺旋桿菌有壓抑增殖作用。
丁香
中含有丁香酚、丁香油等,是一種廣譜抗菌物質,使胃部具有抗菌的功效。研究表明丁香酚能抑制幽門螺旋菌的感染,對改善並預防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有很好的效果。
但要小心注意的是丁香富含特有的黃酮類化合物,對人體具有薄血作用防止血小板凝聚,丁香酚黃酮類化合物是藉着壓抑一個叫「核因子KB」(NFkB、Nuclear Factor kappa B)凝血的蛋白質分泌,若因心血管病症者正服用抗凝血藥物例如阿司匹靈(Aspirin)、柏域斯 (Plavix) 的人士 ,不建議以丁香作為對付幽門螺旋菌,恐防薄血藥物再加上服用過量丁香會產生潛在血管內出血問題,已知自身血小板不足者,日常生活建議最好少服用丁香。
十字花科植物
十字花科植物包括甘藍(又稱高麗菜、捲心椰菜)、椰菜花、大白菜、羽衣甘藍、西蘭花、蘿蔔等蔬菜,同樣含有蘿蔔硫素,可抑制引發胃炎的幽門螺旋桿菌活性和數量增值,預防因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炎,胃潰瘍。
並含維生素K1和維生素U,两者是抗潰瘍因子,有助修復體內受傷的組織黏膜,緩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所造成損害,可以促進腸胃新陳代謝。
羅伊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euteri)
已有很多臨床研究證實羅伊氏乳桿菌能有效壓抑羅伊氏乳桿菌的增殖,2013年全球頂尖雜誌Nutrients 期刊發表過一篇文章,提出:羅伊氏乳桿菌可以作為控制人類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新途徑。
2015年,NCBI(美國國立生物技術資訊中心)發佈了一份《羅伊氏乳桿菌對人類幽門螺桿菌起到顯著降低》的研究報告。
研究証實,羅伊氏乳杆菌可防止被胃酸及膽汁破壞的益生菌,有效活躍於腸胃。
羅伊氏乳杆菌擁有獨特的生理結構,能夠特異性地結合幽門螺桿菌並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僅與幽門螺桿菌特異性結合,不會改變腸道菌群。這種天然、物理的作用方式,無副作用,被廣泛應用於腸道、胃部和口腔健康等領域。
改善過敏體質:羅伊氏乳桿菌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激發可以調節過敏免疫反應中的Th1型免疫反應,來平衡過敏所發引發的Th2型免疫反應,達到改善過敏體質的效果。
Comments